Archive for June, 2007

凤尾之后

2007.06.29

买了凤尾之后两周之内,又多了两台电脑。

办公室的终于鸟枪换炮了,原来的联想奔腾4 1.7GHz(这块CPU其实勉强还可以接受,或者我应该试试超频?),256MB DDR 333(频率具体多少忘记了,估计就是333吧。反正容量实在是小了一点),40GB IDE(这块硬盘有问题,和我的笔记本硬盘一样慢),我能忍受这么长时间也算是不错了。新的联想扬天4600,奔腾D 915(双核2.8GHz,4MB二级缓存,800MHz前端总线,65nm,看上去比我的酷睿2 E4300的参数还要高。轻松软解码WMV HD 1080p,Super PI 100万位47.593秒),512MB DDRII 533,80GB SATA,DVD,集成HD声卡、显卡、网卡。虽然配置不高,但用来办公是足够了。值得一提的是联想这款一点也不起眼的键盘手感出奇的好,键程不是很短,但是硬度和弹性都非常舒服,击键声音小而温和,敲键盘几乎成了一种享受。
我在这台电脑上面装了Vista,评分只有2.0,瓶颈当然在显卡。但是实际上Aero也可以开,效果一点没有打折扣,反而是第二瓶颈出了点小问题,就是内存。不过平常使用也还不错,和XP的速度几乎一样,没有那些人说的那么夸张,什么512M的Vista就像128M的XP。可惜的是我工作上要用的一个IE小插件和Vista不兼容,只好忍痛格了重装XP。Vista在这台机器上呆了一个下午。

爸妈买了第一台电脑,表姐带他们去拼的。一样的盒装915,华硕的945主板集成HD声卡、网卡、显卡,金士顿1GB DDRII 667,希捷160GB SATA,DVD,双飞燕的键鼠套装,和我一样的冠捷20寸宽屏液晶(一个便宜三个爱真是一点也不错)。
家里电脑出现的第一个问题是原装CPU风扇声音巨大。上网查了一下,有人说915发热大,原装风扇本来就声音大,也有人说原装的很好,声音大是买到假货了;有人说原装风扇要200块,也有人说只要30。反正是怎么说的都有。我注意听了一下办公室那台联想,几乎听不到一点声音,还能把CPU压在40度,看来联想还真是有那么一点本事的。后来爸妈换了一个酷冷至尊的风扇,好像是好些了。
家里6月起开始上网了,半兆的包年¥688,好像还是有点儿贵。不过以后可以天天见面了,真不错,嘿嘿~~~

用远程协助看了看家里的电脑,分辨率竟然被调成了800*600!这不是买了保时捷在路上只开20公里吗?前两天晚上教爸妈用电脑,远程协助速度有点慢,语音偶尔也会不怎么清楚,幸亏两台电脑都性能强劲,不然就更痛苦了。两三个小时下来,感觉比上了一天班还累。可能当年爸妈教我走路、说话,就是这么种感觉吧。

关于盗版

2007.06.29

 

DVD、XP、Blu-ray、HD DVD、DRM、HDCP、Vista……
一个一个堡垒都被攻破了,网络让这些看上去强大的锁瞬间在所有人面前变得不堪一击,防盗版的投入和产出越来越不成比例——越是新的防盗版技术被破解和传播得越快。
盗版者一次又一次的欢呼重复地证明了一个真理:用技术手段防止盗版永远只能是徒劳。

人们已经浪费了太多太多的精力和资源来防止物权的非法转移——防盗、防抢。锁具和防身用品自古以来就受到几乎所有人的青睐。从宏观上说,物权的非法转移不会创造任何价值,只会减少社会总财富,因为在盗抢的过程中多少会有一些损失。大家可以幻想一下,如果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盗窃和抢劫,我们今天的世界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先进两百年还是一千年?

物权的非法转移仍然猖獗,对版权的侵害又开始了。和盗抢实物不同,由于版权的所有者并没有受到那么直接的侵害——至少他还拥有版权,并且受益的是大多数人,那些盗版的制作和传播者甚至还借用开源软件的思想和口号——自由、开放、共享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并贴上崇高的道德标签,所以对版权的侵害并没有对物权的侵害那么为人所不齿。并且,物权人可以用技术手段保卫自己的权力(比如足够强大的锁甚至军队),而版权人则做不到这一点——上面已经说过,用技术手段防止盗版是徒劳的,没有一个理论支持完美的防盗版技术。只要市场上面可以买到正版,盗版者就有办法让版权人无法用合法的技术手段区分一个用户是合法还是非法的。并且从宏观上说,盗版行为至少在短时间内提高了社会总效用,因为有大量没有钱购买书籍、音像制品和软件的人低成本甚至无成本地获得了效用。

一些传统的版权保护方式——比如注册码、激活机制、许可证等不仅没有挡住猖狂的破解,反而给正版的消费者带来了麻烦和困惑,这也是很多人说“正版没有盗版好用”的原因。防盗版技术手段失败到极限的表现就是错杀了正版消费者,这也是技术手段的最大难题。可惜的是,就像我再三强调的,这个问题不是技术可以解决的。

现在网络盗版出现了非盈利化的趋势,这让版权人更头疼。大部分的版权法规定了特定条件下对精神产品的使用是合法的,这个“特定条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非盈利。在P2P网络里,大量的使用者都没有盈利的动机,实际上他们都在传播盗版;连破解者也看不出明显的盈利动机。而网络的匿名性和广泛性又使得用法律手段惩罚这些盗版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变得相当困难。

总之,用传统的保护物权的方法来保护产权,不管从技术上还是法律上说都越来越难,成本也越来越高。有什么办法可以既让版权人得到合理的报酬,又能尽量减少社会总财富的消耗?

版权人首先想到的是广告。现在这个也是最通行的办法,图书、唱片、电视、电影、软件、网站,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广告收入明显降低了精神产品的价格,甚至一些产品已经开始免费。但是破解者还是不放过,毕竟没什么人想看到广告。于是各种去广告、过滤广告的技术又诞生了,这就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版又一次超越了正版,花钱买的正版要看广告,免费的盗版反而不用受这个罪。

有一些小的软件公司或者独立制片人辛苦工作却赚不到钱,但是他们仍然在没日没夜地努力。不是对技术或者艺术的追求,而是指望着那一天大的软件公司或者制片公司会收购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可以更专心地做自己的工作,而营销之类的事情就由大公司的专业人员来做了。这种大公司的典型就是微软和Google。(这里我顺便又想起了马克思的话,扩张是资本的本性。)

还有一个我策划了很久的所谓“微软的新经济政策”。即免费提供Windows许可,收取Windows 开发接口授权费用。
现在的状况是,Windows使用是要付钱的,开发接口是免费的。(开发接口包括DirectX、.NET等等。)这样,会有更多的程序员为Windows开发应用程序,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如果换一下,(至少是个人)使用和升级Windows免费(当然也可以付费购买支持服务),而用Windows平台开发程序营利需要付版权费。这样的结果是,省去了大量花费在反盗版上的成本,并且能进一步扩大Windows的市场份额,还能赚到一些口碑。另一方面,由于开发Windows程序需要支付额外的API版权费用,软件开发的成本就提高了,这可能造成Windows下软件价格的提高和数量的减少。但是除了占有市场95%+的Windows,那些软件商还有什么平台可以依靠呢?另一方面,我觉得这样对使用者更公平。现在买电脑用来玩和用来赚钱,在Windows上花的钱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无视home、pro这些版本的话)。新的做法把Windows的成本分摊到应用软件中去,更公平,并且反盗版几乎没有障碍了。
问题是,开发接口授权收费是否合法?会不会被告垄断?(因为这种做法只提高了微软以外公司的软件开发成本)至少会有人骂,利用广大程序开发人员的努力吸引了这么多用户,现在开始找程序开发人员收钱来了,有点背信弃义,过河拆桥的感觉。另外,这种做法可能对新技术的推广使用造成障碍,但是只要配上适当的定价策略(比如新技术短期内更便宜。我相信制定一个好的价格对于微软不成问题。),也可能促进新技术。

历史

2007.06.29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总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情。其实,历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现代人的羁绊。看看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哪一个不穷?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美国,建国不过两百多年;欧洲最年轻的大国也是欧洲最发达到国家——德国,统一也只有一百多年;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同时也是现代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

这就是历史。

中国人也不是没有认识到五千年文明留下的积弊。除了物质上的贫穷和技术上的落后,还有精神上挥之不散的尊卑观念,被普遍认可的高度中央集权,对现代文明中的重要概念——公平、民主、自由的歪曲和漠视。

每谈到这些积弊,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说,这些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承认习惯势力的强大,但是历史不是我们逃避现实、裹足不前的借口。

看看最近的一百年,我们改变了多少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东西:麻棉丝毛变成了化学纤维,柴火变成了煤炭煤气微波炉,江河湖海井水变成了自来水,草木砖石变成了钢筋水泥,轿子马车变成了汽车火车飞机,油灯变成了电灯,毛笔变成了钢笔铅笔圆珠笔计算机,口耳相传和鸿雁传书变成了电话手机互联网……甚至可以说,我们身边几乎再看不到什么一百年前就有的东西。你可能无法想像,一百年前的连鞋都是不分左右的。

如果你继续说,精神文化的改变总是比物质上的要慢一个节拍。那么我就继续说精神文化:中国帝制两千多年,上个世纪经过几次苍白的复辟之后被中国人彻底抛弃;中国女人裹小脚裹了上千年,满清以杀头为威胁都没用,裹脚的习俗甚至蔓延到紫禁城,但是上世纪初,十年不到的时间,三寸金莲就从中国彻底消失了;男尊女卑更是有史以来的传统,而今天的中国,至少是在城市里,这种观念已经完全受到人们的鄙视和唾弃;一夫多妻制实行了几千年,也很快消失。在现代化面前,一切古朽的势力都不堪一击。

这一切,世人所共见。但是为什么总还有些人要顽固地为历史的糟粕卫道?为什么总还有些人认为中国就会不公平、不民主、不自由?

我的父辈里,还有不少人生活在三四十年前那场十年浩劫的阴影里。他们自己给自己制造恐怖,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当然我也不敢保证运动不会真的三五年来一次,但是我可以肯定,平等、民主、自由终会从一个手段变成社会发展的目标。

社会总是要进步的。

中国缺少社会共识

2007.06.25

上网经常看到一些人在骂架,我的外语不好,所以不太清楚外国的网民是不是也热衷此道。当然大部分骂架最后演变成简单纯粹的人身攻击,但是偶尔也可以在其中看出一点什么。

骂架的论题通常是社会问题和政治,很少和技术问题、自然科学相关。技术、自然的讨论通常简短而友好,很快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即使没有结论,也几乎不会对骂起来。当然,这并不是说技术网站上就不会有骂架,也会有,但是这都是因为技术问题上升到了社会和政治的层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自然科学史上昏天黑地的大论战也不少见,但是网上很少或者完全没有看到。为什么?我简单分析出以下几个原因:
1、技术和自然的问题讲浅了很容易有结果,讲深了没多少人懂,所以也没什么人围观凑热闹,难以形成规模。两个人吵架没人看、没人帮忙,吵起来还有什么意思?
2、网民通常都不是什么大人物,真正的大人物应该也懒得上网去吵架。既如此,只要有一方搬出某权威的论点,讨论马上就有了结果。

而社会和政治则不同,对应上面来说:
1、虽然从学术上说社会问题其实也不是很多人懂,但是每个人都可以说上两句。所以很多人围观插嘴,吵架的规模很快就上去了,热闹当然不看白不看,于是人越来越多。
2、社会问题基本没有结论,也没有权威,不管你是搬出耶稣、默罕默德、马克思、亚当斯密、韦伯、凯恩斯还是毛泽东、江泽民,总有很多人不信他们。

继续分析下去就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缺少社会共识。
如果你看到了共识的逻辑定义,你应该可以看出它的意义——谈话和讨论的基础。古语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吵架的各方没有共识,有的信奉马克思,有的信奉凯恩斯,有的信奉邓小平,更多的人谁都不信,只信自己。你说这种争吵怎么会有结果?更有甚者,你会看到同一篇文章里,前面用马克思批判凯恩斯,后面又用凯恩斯推翻马克思,同一个人和几分钟前的自己都没有共识。

看看外国,伊斯兰国家信奉古兰经和真主,西方国家大都信仰耶稣,中国曾经信仰了两千年的儒教被一脚踢飞,马恩列斯毛取而代之,后来两个凡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有利于、三讲、三个代表、八荣八耻什么的都来了,你根本看不出中国现在的政府在信仰什么。最有害的一句话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成为了无信仰主义者的法宝,有利于我的部分就用,不惜断章取义;不利我的地方就骂,就算它是我要用的那部分的基石。我总算是体会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良苦用心,汉武帝的这个伟大政策两千年来避免了多少争吵?半个世纪以前,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了儒教,这一步算是不错;但是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他实际上又把马克思主义打倒在地,还踏上千万只脚。今天的中国,别看表面上繁荣昌盛、“万众一心”,实际上就像刚倒了萨达姆的伊拉克,一片混乱。什么秩序都比没有秩序好,共产党错就错在用了“黑猫白猫”论,实际上就是说,我们什么都不要信仰了。

于是中国人开始吵架,吵得昏天黑地还没有结果,实际上每个人都在对牛弹琴。

共识

2007.06.24

金山词霸的高级汉语词典解释为:指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
这明显是一个打上了阶级烙印的、早就过了时的解释。难道一定要全社会才能有共识吗?两个人也可以有共识。
所有人都知道的就叫共识吗?当然不是。孩子到厨房找东西吃被妈妈看到了,但是孩子不知道妈妈看到了。这种情况下,孩子到厨房找东西吃这件事情就不是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共识。

 

共识的严格定义很复杂,也很拗口。一件事情成为一个特定范围内的共识,需要满足:
第一层判定,范围内的每一个人都知道;第二层判定,对于任意两个人1、2(也包括1和2是同一个人的情况),1知道2知道(也可以表述为每个人都知道第一层判定成立);
第三层判定,对于任意三个人1、2、3(包括其中两个是同一个人和三个都是同一个人的情况),1知道2知道3知道(也可以表述为每个人都知道第二层判定成立);
……;
第∞层判定,对于任意∞个人,1、2、……、∞(包括其中任意个代号是同一个人的情况),1知道2知道3知道……∞知道(也可以表述成每个人都知道前一层判定成立)。

 

上面那个例子说明,第一层定义是肯定不够的。通常一旦第一、第二、第三层都判定通过,后面的判定也都会通过。但是这仅仅是在统计上通过,逻辑上前n层判定都不能代表n+1层。换句话说,通过了前三层判定但是不符合严格定义的情况几乎只存在于理论中,但是逻辑上并不能证明现实中不存在这种情况。
现在把上面的例子延伸并复杂化。孩子到厨房找东西吃被妈妈看到了,但是孩子不知道妈妈看到了,这种情况通过了第一层判定;妈妈把这件事写在日记里,被孩子偷看了,这种情况通过了第二层判定;孩子又把这件事情记在日记里被妈妈偷看了,这种情况通过了第三层判定。如果这件事情一直持续发展下去,永远都不是两个人之间的共识,直到有一天两人当面说明。另一些很好的例子是求爱表白和战争双方互相窃取情报。

 

当这个“特定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而不是若干可以计数的个体时,共识就变为常识。还是那本字典把常识解释为:普通的知识;一般的知识。这个定义也明显是语言学上的而不是逻辑上的,简单但是很不严谨。常识也是有范围的。单击鼠标左键表示选择,双击左键表示打开,右键表示菜单、选项,这是常识吗?对于windows用户,这当然是常识;但是对于没用过电脑的人,可能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而对于传统的苹果用户,这也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以前的苹果机鼠标只有一个按键。

凤尾 – Wow!

2007.06.21

5月6号终于买了一台电脑,不知不觉竟然过去了一个月多了。先报一下配置:
主板:华硕P5B,965,支持2GB*4 DDRII 800,SATAII,RAID1、0(可惜不支持RAID4、5、6),USB 2.0*8,集成7.1声道HD声卡(带数字输出)、千兆自适应网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千兆网卡没有用武之地,不过据说抢带宽很厉害。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千兆网卡还需要很贵的专门千兆网线才能建立千兆连接)。华硕主板的一些功能还是有用的,风扇控制(Q-Fan2)效果很不错,不启动这项功能CPU风扇转速在3,800转每分左右,启动之后在1,000到1,800之间根据CPU温度自动调节,风扇噪音马上就下去了,性能和温度却受到没有丝毫影响。其他的比如无延时超频(AI NOS),据说可以在CPU不够用的时候自动超频,空闲的时候再降下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华硕的售后服务还不错,48小时之内有信必复,而且不是那种格式化的敷衍。
CPU:盒装酷睿2 E4300,官方批发价113美元。2MB二级缓存,主频1.80GHz(9*200MHz),前端总线800MHz,65纳米工艺。最低端的双核酷睿2,Vista评分4.8。CPU利用率100%已经成为历史了。
内存:金士顿DDRII 667 1GB*2双通道,Vista评分4.8。800的也有,但是贵一点,而且一般情况下根本感觉不出内存速度。现在内存真是便宜,大家都快去抢啊!我真的没想到,在我买这台电脑之后不久,内存竟然还能继续降下去。股票天天涨,内存日日跌,这就是和谐社会啊!
硬盘:希捷酷鱼320GB,SATAII,7,200转/分钟, 16MB缓存, 支持NCQ(本地命令队列),Vista评分5.6。我再接了一块原来用作外置USB硬盘的3.5寸80GB西部数据IDE上去作文件缓冲区用。加上Vista的高级磁盘性能(估计就是拿大量空闲内存作磁盘缓存,但是万一突然断电就会造成数据丢失),速度很快。不过这块小硬盘好像有点问题了,噪音大,尤其是断电的时候马达停止旋转的声音让我觉得这块硬盘命不久矣。
显卡:影驰公版GeForce 8500GT,DVI,256MB显存,为几乎所有编码的HD提供硬件解码。GF8系列的草根显卡,官方说法性能略低于7600,我看中的是它支持DirectX 10。
光驱:先锋18x DVD±RW刻录机。有了0.45TB的硬盘,这台刻录机暂时不会发挥什么大的作用了。
显示器:冠捷20"宽屏液晶,分辨率WSXGA+(1,680*1,050,和22寸宽屏一样),16:10,面板大小43*27厘米(计算值), 100dpi(19和22寸的是90dpi),DVI,水平可视角度几乎是180度,垂直可视角度在90度以上,响应速度5毫秒,对比度700:1(这是它参数上和高端显示器唯一的差别,三星的一款对比度是3,000:1,不过要价2,400),带2声道小喇叭。最便宜的20+寸液晶,只要1,690块,性价比高,效果也还不错。分辨率虽然比Full HD(1,920*1,080)稍小一点,但是也足够大了,我很喜欢在显示器上开很多窗口,很方便。
音箱:盈佳,2.1声道,去年9月份买的,170块。
键盘:冒牌IBM 86键+多媒体键超薄键盘,便宜,手感不怎么好,有点硬,但是很小。过年前买的。
鼠标:双飞燕X6-005D,1,000dpi, 双重聚焦, 6键双滚轮,刚买不久。在大显示器上1,000dpi的高分辨率优势尽显,几乎不用抬起鼠标。
机箱:黑色的大水牛,低调、深沉、稳重,我的风格。
电源:航嘉400w,额定功率350w。
Vista下3DMark03评分:2,049(最大分辨率,最高效果),7,974(默认分辨率1,024*768,默认效果);3DMark06评分:3,015(默认分辨率1,280*1,024,默认效果)。Super PI 100万位32.261秒。

碰到quo,说起来,我的主要硬件——CPU、显卡、显示器都是最高等级中最差的一个,所以灵机一动起名“凤尾”。有谁知道英语的哪个词能表达这个意思的,请告诉我,谢谢。

当然是Vista旗舰版,还有什么要考虑的吗?微软官方承认长达一年的试用期,所以可以认为我的Vista虽然没有花钱,但却是合法的。现在一个月过去了,用了一次“slmgr.vbs -rearm”,果然有效。
安装过程不是很快,开了之后没有Aero。虽然这种肤浅的绚丽我从来都不是很重视,但毕竟这是Vista最引人注目的特性,我也不能错过。经过几次蓝屏(不是说Vista的蓝屏改颜色了吗?)和简单的判断,原来是显卡自带的驱动光盘和Vista不兼容。到nVidia去下了Vista的驱动,安装,重启。

WOW!看到桌面出来的时候,我竟然首先想到的就是微软的这句广告词。惊艳!虽然这之前我也在别的电脑上看到过Aero,但是这回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用了一个月,来评价一下Vista。
关于界面和用户体验:
易用性是Windows能有今天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那句话,如果一个消费级的产品需要学习才能使用,就已经失败了。当然,易用性是一个主观评价,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个东西的感觉会差很远,比如“初级用户”会倾向于使用鼠标和菜单,而“高级用户”则倾向于使用键盘和命令。对于软件开发者来说,“高级用户”好对付,而麻烦的就是“初级用户”。Windows对“初级用户”的友好是它成功的基础。
今天,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目标早已不是能用、好用,而是用起来舒服。我敢说,这方面Vista是成功的典范。
绚丽的Aero绝非是华而不实的东西。渐隐渐现的窗口效果给人的感觉非常好。在以前,窗口是突然出现,突然消失的,是“跳跃”的;而现实中,任何东西都是有来源的,有出处的,是“连续”的。渐隐渐现的窗口和现实世界的感觉更接近。还有任务栏上的动态缩略图,可以让你不用切换窗口就能大致看到程序运行状态;Flip 3D的切换效果很流畅。虽然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来习惯,但这之后,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更喜欢Aero而不是XP或者2000的经典风格。如果你喜欢,为什么不来享受一下呢?如果你的硬件可以支持,为什么要让它们闲在那里呢?这可能是Vista的基本设计理念之一,在内存使用上更为明显。继续说到界面,有些XP上显示正常的非标准窗口,在Aero下会变得很难看,这个需要所有些软件的人共同努力。
资源管理器的改进很好。如果整理文件是你的重要工作之一,那可能资源管理器就是你每天面对最多的东西了。我比较喜欢地址栏、收藏菜单、状态栏和排序的改进,当然还有无处不在的即时搜索。
即时搜索是现在最流行的玩意儿了,微软、Google、百度、苹果都在做。很难想像这个看上去不赚钱的东西有这么多人热衷,Google甚至还为此跟微软打官司。据说,不管是Google桌面还是OSX里的Spotlight都是模仿当年Longhorn的WinFS——一个基于数据库的文件系统——而来的。具体的技术细节我不清楚,到底哪个好用也是各有所爱,但是无疑Vista的即时搜索是和系统结合的最紧密的。可惜的是,WMP同样使用索引,但似乎不是用系统索引的,这一点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希望日后有更多第三方软件能调用Vista的系统索引,有更多软件的支持,Vista才会更强大。
Vista改进了几乎所有的图标,这个改进比起2000到XP的改进要大得多,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关于为什么叫Vista,有很多种说法,比如取远景或者展望这样的意思。我倾向于相信WinVi就是windows6(VI就是罗马数字6,而Vista的版本号就是6),另外一种就是可视化数据(VISual daTA)的意思。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最多的数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数据的可视化。一个细节的改进是,在Vista里面看到的视频文件的缩略图和图片文件是不同的,视频文件的缩略图加了类似电影胶片的边框,而在XP里面,完全看不出视频和图片的区别。当然,这也是建立在高分辨率显示器的基础上的。大图标当然会更漂亮,但是也占用了太多的屏幕空间——最重要的系统资源之一。这一点上,Mac的Dock处理得很完美,在节省屏幕空间和淋漓尽致地展现大图标的表现力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均衡。不管你的硬件配置多高,要是没有足够大的显示器,还是很难体会到Vista的改进的。
还有一个微小的改进:扫雷。这是windows里面最经典的游戏了,曾经有统计说,以游戏时间而论,扫雷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游戏。但是从Win3.2开始(以前的版本没怎么用过,不知道),扫雷程序完全没有变化。我第一次发现这个问题是在两年多以前,一个同学的19寸显示器上。这台液晶的分辨率是1,920*1,440,相对分辨率达到惊人的(至少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125dpi。在这台电脑上玩XP里的扫雷简直是一种折磨,因为扫雷窗口不能扩大,这么小的窗口看上去非常累。Vista重写了扫雷,画面漂亮了一些,更重要的是窗口大小可以任意调整了。
Windows边栏是专为宽屏设计的,在传统的4:3显示器上,边栏是个鸡肋,占用了太多的屏幕空间。但是在宽屏上,它用一种更友好的方式显示你需要的信息。可惜的是Vista边栏的插件现在还太少,并且边栏宽度不能调整。
但是Vista的界面也远非完美。1、如果你不开Aero的玻璃效果而是使用Vista Basic,甚至使用类似Windows 2000的经典界面,你会发现这时的Vista比XP和2000要难看得多。这方面,微软似乎根本没有投入精力。或者,这是推销高级版本的一种手段,所以,低级版本卖不出去是情理之中的。2、在今天硬件的支持下,Vista完全可以支持动态图标,就是说一个图标被选择后会动,而不是现在这样是死的。这个功能已经有的独立外壳(比如Aston)做到了,图标文件不再是一个单帧的位图,而是一段小动画。3、即使是在我的1,680*1,050的大分辨率显示器上,256*256的图标也还是太大了,Vista没有充分利用它。其实完全可以在这个图标里动态预览文件,比如视频可以点击一下直接在图标里面播放,文本文件可以直接看到内容,就不需要专门的预览窗格了。4、渐隐渐现的窗口仍有改进的空间。比如双击一个图标,图标逐渐扩大变成一个窗口,这样窗口的“来源”就更明显了。
控制面板是造成最多困扰的地方。几十个项目和几乎是完全的重新设计让人一时辨不清方向。最后竟然发现它删除了几个功能,比如自定义文件类型图标(只能在注册表里手动改),我想不出这样做的理由。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其实新的组织方式似乎比XP里的更有条理,如果你以前没有用过Windows,可能Vista的控制面板比XP的更容易使用。但是对于大多数从XP升级而来的用户,实在是太混乱了。典型的就是共享和网络中心,我花了好长时间才习惯过来。

关于安全性:
安全性一直是Windows的软肋。其实我觉得,一个在世界上占有95%以上市场份额的操作系统,自然受到了世界上95%以上的病毒、木马、黑客的攻击,容易出问题也是正常的;Windows上运行着不可计数的第三方软件,支持数千种硬件和更多版本的驱动程序,各种冲突自然会对系统稳定性造成影响;Windows的用户数量庞大,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用户自己搞垮系统的情况也多得很。而对应的,Linux、UNIX、MAC OS之类的操作系统,用户少得可怜,对软硬件的支持也少得可怜,并且Linux和UNIX的用户都相对专业,它们的安全性就算是较高也没有什么值得显摆的,何况还没有一份负责任的、有说服力的报告表明Windows的安全性不如其他操作系统。
尽管微软从不和那些竞争者争论,但它一直在改进Windows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微软宣称Vista的构架有所改进,但是这一点很难看出来。Vista里面最明显的安全性改进就是UAC了。关于UAC,有人赞也有人骂,我站在反方。我认为UAC是微软进一步推卸责任的做法。都说WinXP SP2改进了安全性,我从来就不觉得。只是在下载的时候提示你可能有风险就叫提高安全性了么?UAC也是一样,Windows不能判断这个动作是否有害,就把问题推给用户,让用户来选择。用户要是都懂,还要这种提示吗?用户要是不懂,这种提示又有什么用?总之,这玩意除了造成一些麻烦,没有任何作用。我安装Vista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关掉了UAC。杀毒软件我还是继续用McAfee VirusScan Enterprise,升级到了8.5.0i。McAfee最大的特点是安静,不必要的情况下决不会跳出来吸引你的注意来强调它的存在——这就叫专业,而瑞星的虱子则是反面的典型。 我向所有人推荐McAfee。

关于资源占用情况:
Vista的硬件要求高,这一点一直被人诟病。如果你也这样觉得,你应该改变一下想法:Vista可能不适合你现在的硬件,但是它是面向不久的将来的。也就是说,XP无法充分展现新硬件的性能——比如双核心处理器和2GB以上的内存。Vista本身是为双核心甚至多核心处理器设计的,进行了相对充分的优化,而XP只能通过打补丁的方式来适应双核,效率应该会有所折扣(实际上并没有人证明过这一点)。如果你觉得这一点没有说服力,对内存的使用效果就很明显。除了启动大型游戏,我几乎感觉不到硬盘瓶颈的存在——也就是说Vsita可能是用掉所有的内存来做硬盘缓存从而提高硬盘的表现速度,减轻硬盘速度瓶颈的状况。很多人都发现了,打开Vista的任务管理器,不管你的内存多大,“性能”选项卡上的“可用”物理内存几乎总是0(有微软的MVP说这里翻译有误,应为“空闲”)。比如我的2GB内存,空闲时的可用物理内存少则为0,多也不超过50MB(2%)。但是还有一个似乎没有人注意到的情况:如果你在Vista上运行XP的任务管理器,显示的可用物理内存是1.2GB!(61%,这才是真正的“可用”物理内存。)也就是说,“Vista会吃光你所有的内存”这种说法完全是两任任务管理器对“可用物理内存”的统计口径不同。从主观运行速度来说,因为我现在还没有在这台机器上用过XP,所以缺乏对比。但是总而言之,一般的操作完全感觉不到任何延迟,和我的老机器上的XP相比,顺畅了无数倍。

关于兼容性:
兼容性是Windows得以守住市场的法宝。创业难,守业更难。易用性为Windows打下了江山,而兼容性则为Windows守住了江山。说起易用性和界面的美观,MAC OS X一直为人称道(虽然我不敢苟同),很多人一直试图在Windows上模仿MAC的界面。但是为什么苹果的市场份额还是只有Windows的零头呢?因为苹果的兼容性太差了。
操作系统的兼容性包括很多方面,各种不同的甚至非标准的硬件能不能使用?能不能运行为以前版本的操作系统(比如WinXP甚至Win32)编写的软件?把别的平台(比如MAC OS、linux等)的软件移植到这个操作系统是否简单易行?前两点是最常被人注意的,但实际上还有一点大家都有体会但是却很少有人说起,就是在旧版本的操作系统上的操作习惯是否需要改变?
还是来说说传统的硬件、软件兼容性情况。
硬件:我的大部分硬件都能完美兼容,只有杂牌的USB Camera-168摄像头花了点功夫才找到驱动。
软件:一般和显示、硬件相关的程序容易出现兼容性问题。以下“完美兼容”定义为没有发现问题(不表示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不完全兼容”定义为主要功能可以使用,但是有瑕疵(典型的是窗口程序和Aero冲突。大部分全屏游戏都会关闭Aero,我认为这不是问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不兼容”定义为主要功能不能使用甚至不能启动(由于我没有在凤尾上面运行过XP,所以也有可能是硬件的问题,但是可能性非常小)。
网络:
    完美兼容:Maxthon2、Opera9、Firefox3、GreatNews、eMule、迅雷5、TM绿色版、Skype3、windows live messenger 8.5、飞信
    不完全兼容:酷狗2007(窗口显示有问题,学Office2007学得太不到家了)
    不兼容:BandWidth Monitor Pro(找不到网卡,难道是这个软件不支持千兆网卡?)
播放器:
    完美兼容:MPC、千千静听、KMplayer
    不完全兼容:Mplayer(我最喜欢的播放器啊!可惜和Aero冲突,开了这个Aero就会自动关闭。但是我找不到像MPlayer这样绿色的通用播放器了)
图像:
    完美兼容:ACDSee Pro 2(虽然Vista的图片库工具有了很大改进,但是比起专业的ACDSee,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PhotoShop CS3、Paint.Net
办公、文本处理:
    完美兼容:Office2007(废话……)、ClipCache Pro、Microsoft Math、Adobe Reader 8.1
    不完全兼容:金山词霸2007(取词反应很迟钝)
输入法:
    完美兼容:微软拼音2007(废话又来了……)
    不完全兼容:搜狗拼音3(不能自动升级)
其他工具:
    完美兼容:McAfee VirusScan Enterprise 8.5.0i、RocktDock、xplorer2(不过没什么必要了)、HoeKey、MousePlus、7-zip、WinRAR、DAEMON Tools、WinISO、SiMoCo(非官方的西门子手机PC端软件)

游戏等:
    完美兼容:红色警戒2 – 尤里的复仇、命令与征服 – 将军、命令与征服3 – 泰伯利亚战争(CNC3,即时战略王者归来。1,650*1,050分辨率,最高效果,相当流畅)、帝国时代3、CS1.6、孤胆枪手2、仓鼠球等大部分小游戏。
    不完全兼容:极品飞车 – 生死卡本谷(NFSC,需删除Movie文件夹。最高效果,1,280*1,024最大分辨率,非常流畅。Vista、CNC3和NFSC应该是现在最著名的硬件杀手,也就是说,目前没有什么能“杀”我这台电脑了。不知道星际争霸2会怎么样,但是根据现在披露的要求配置来说,应该也没什么问题才对)、3Dmark03、06(和Aero冲突)
    不兼容:GridWars(不能启动)